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全面的方案,使用唾液酸酶处理从分离的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 中产生去唾液酸化的人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mo-DC)。此外,还描述了评估mo-DCs的表型和功能表征以及评估唾液酸酶处理如何改善mo-DCs成熟水平的方法。
唾液酸是带负电荷的单糖,通常存在于细胞表面聚糖的末端。由于它们的亲水性和生物物理特性,它们参与了许多生物过程,例如免疫反应的调节、自身和非自身抗原的识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唾液酸的细胞含量受唾液酸酶调节,唾液酸酶催化唾液酸残基的去除。几项研究表明,唾液聚糖通过与免疫细胞上的 顺 式和 反式 抑制性Siglec受体结合,在监测免疫监视方面至关重要。同样,癌症中的糖免疫检查点正在成为开发免疫疗法的关键靶点。此外,树突状细胞 (DC) 被认为是免疫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癌症研究中,因为它们作为专业抗原呈递细胞 (APC) 的独特作用以及触发适应性免疫反应和产生免疫记忆的能力。然而,DC的功能取决于它们的完全成熟。未成熟的DC与成熟的DC具有相反的功能,唾液酸含量高,这进一步抑制了它们的成熟水平。这下调了未成熟DC激活T细胞的能力,导致免疫反应受损。因此,从人DC的细胞表面去除唾液酸会诱导其成熟,从而增加MHC分子的表达和抗原呈递。此外,它可以恢复共刺激分子和IL-12的表达,使DC具有更高的能力,使T细胞向Th1表型极化,并特异性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以杀死肿瘤细胞。因此,唾液酸已成为DC的关键调节剂,并被用作推进其治疗用途的新靶点。本研究提供了一种用唾液酸酶处理 体外 单核细胞来源的 DC 的独特方法,旨在生成具有不同细胞表面唾液酸表型和定制成熟和共刺激特征的 DC 群体。
携带唾液酸的聚糖(唾液酸聚糖)因其免疫调节作用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单糖唾液酸以 N-乙酰神经氨酸的形式在人类中最为普遍,是凝集素的基本配体,在免疫学中具有公认的作用,例如选择素和 Siglecs。这些凝集素可识别同一细胞 (cis) 或不同细胞 (trans) 上的唾液聚糖,并在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生理和病理细胞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1,2,3。此外,由于唾液酸占据细胞表面糖缀合物的末端位置,它可以隐藏潜在的结构,从而通过非特异性排斥作用或阻碍其他凝集素的检测来抑制细胞间接触4。细胞内各种唾液酸转移酶(转移唾液酸)和唾液酸酶(裂解唾液酸键)的活性决定了表面存在的唾液酸的量。此外,宿主或病原体表达的可溶性唾液酸转移酶和唾液酸酶可以外在地改变细胞表面唾液酸的量5,6。
异常唾液酸化是几种病理状况的特征。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唾液酸化会导致不受限制的免疫激活和器官损伤,因为唾液酸有助于区分自身抗原和调节炎症反应7。相反,唾液酸化会导致唾液酸聚糖的过度表达,例如唾液酸-Tn、唾液酸-路易斯抗原、多唾液酸和神经节苷脂,这构成了某些癌症的标志 8,9。高唾液酸化还取决于特定酶的表达增加,例如 N-乙酰氨基葡萄糖基转移酶 (GNT-V),该酶产生高唾液酸化的三和/或四触角 N-连接聚糖,这些聚糖与癌症生长和转移有关10。唾液酸含量还调节蛋白质的稳定性和功能,这是相关致癌参与者发挥作用的关键11。因此,唾液酸化增加可以促进肿瘤的发展、转移、耐药性和免疫逃避。此外,唾液聚糖的上调使肿瘤能够与免疫细胞上的抑制性Siglec受体相互作用,避免免疫监视。因此,唾液聚糖现在被认为是糖免疫检查点和有吸引力的治疗靶点。例如,Siglec免疫轴的抑制剂已经处于早期临床试验阶段,因为免疫细胞受体Siglec(唾液酸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样LECtin)起免疫抑制作用12。
酶已被用于调节聚糖谱,作为研究或治疗策略的工具13,14。唾液酸酶已被用于改变癌细胞恶性肿瘤,因为唾液酸化聚糖(如唾液酸 Lewis X)对细胞迁移和癌症转移至关重要15。同时,阻碍唾液酸裂解的唾液酸酶抑制剂已进入治疗唾液酸依赖性病毒感染的临床16。最近,由于唾液酸作为配体在免疫轴中的关键作用,唾液酸调节引起了人们的进一步关注,这意味着它们提供了减少癌症从免疫反应中逃逸的新方法。2022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Bertozzi 和她的团队贡献了几种策略,这些策略选择性地切割不同的唾液聚糖并改善抗癌免疫反应,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兴趣17.因此,基于唾液酸酶的策略代表了一种很有前途的糖免疫检查点治疗方式。免疫系统细胞的糖表型取决于细胞的类型及其活化状态。关于 T 细胞,聚糖在 T 细胞发育和胸腺细胞选择、T 细胞活性、分化和增殖的病理生理学步骤中起着关键作用18。例如,糖蛋白上的多乳糖胺会影响 B 淋巴细胞和 T 淋巴细胞的基础水平以及巨噬细胞活化19。在巨噬细胞中,不同的聚糖表达模式在巨噬细胞募集到肿瘤微环境 (TME) 中起重要作用20。因此,免疫细胞对O-连接和N-连接聚糖的表达可作为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潜在糖生物标志物。
树突状细胞 (DC) 是特异性抗原呈递细胞,具有触发免疫反应(如抗癌免疫)的独特能力21。DC 必须上调其抗原呈递 MHC 分子以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信号 1)、共刺激分子以激活 T 细胞(信号 2)和促炎细胞因子(如 IL-12)以触发 1 型辅助性 T 细胞增殖(信号 3)22。由此产生的免疫特征受到严格监管,检查点对于防止健康细胞受到攻击至关重要。由于DC可以刺激针对肿瘤细胞的各种免疫反应,因此它们被用作基于细胞的疫苗,并且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明了它们的潜在益处23,24。在 FDA 于 2010 年批准了第一种基于 DC 的疫苗25,26 之后,已经开发了许多其他基于 DC 的疫苗。基于DC的疫苗主要在体外生产并给患者接种,以引发针对肿瘤的免疫反应。然而,成熟不足或短暂是目前限制DCs临床疗效的因素之一,这意味着必须使用昂贵的细胞因子混合物。如果没有足够的成熟度,DCs在临床情况下就无法激活T细胞。相反,DC 表达免疫检查点并触发耐受性免疫反应,阻止细胞毒性 T 细胞对肿瘤细胞起作用。
人类 DC 具有高度唾液酸化的表面,这种唾液酸化在成熟时和整体免疫反应期间减少27。DC的成熟可以通过用唾液酸酶消除这些唾液酸来诱导。由于 NF-kB 转录因子易位到细胞核 6,28,脱唾液酸化极大地上调了各种细胞因子,包括 IL-12。此外,脱唾液酸化通过 MHC-I 和抗肿瘤免疫反应改善抗原交叉呈递29,30。因此,在DC唾液酸化中起主要作用的唾液酸转移酶ST3Gal.l和ST6Gal.l的敲除在小鼠DC中产生更成熟的表型31。
唾液酸酶治疗提供了一种刺激 DC 成熟各个方面的方法,包括增加抗原呈递、增加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和增加细胞因子的产生,以解决上述缺点并使 DC 能够引起有效的反应。本文介绍了一种通过使用细菌唾液酸酶获得可行的去唾液酸化人 DC 的程序。去唾液酸化的 DC 显示出改善的成熟曲线,可用作细胞模型以增强 体外抗肿瘤免疫反应。DC 从血液单核细胞中获得,然后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 (IL-4) 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存在下在 体外 分化。这项工作还描述了基于凝集素的细胞表面唾液酸分析方法以及对DC成熟水平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的方法。这里描述的程序可用于对其他细胞类型进行脱水,从而提供了一种研究唾液聚糖作用的方法,唾液聚糖是重要的糖免疫检查点,与免疫调节相关。
单核细胞分离
本手稿描述了从人分离的单核细胞CD14 + 中产生mo-DC的方案(图1A),然后进行唾液酸酶处理以降低这些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含量。
有多种方法可以获得人类 DC,例如直接从外周血或组织中获取,或通过从干细胞或单核细胞等前体分化。由于与其他 DC 来源相比,更容易获得大量单核细胞,因此获得从外周血中分离的单核细胞分化的 DC 要简单得多41。尽管如此,为了获得高百分比的分离单核细胞,必须仔细遵循所有方案步骤。例如,密度梯度培养基可能对细胞有毒,为了防止细胞死亡,必须避免细胞长时间接触密度梯度培养基并彻底清洗细胞。必须尽快进行细胞操作,以避免细胞活力的丧失。从PBMC中,可以使用磁激活细胞分选(MACS)方法通过阳性选择分离单核细胞,这是一种产生大量单核细胞的合适技术。此外,与其他单核细胞选择方法相比,源自 MACS 分离的单核细胞的 mo-DC 具有更强的刺激抗肿瘤 T 细胞活性的能力42。在该方案中,一旦分离,将单核细胞与IL-4和GM-CSF一起孵育5-6天,以实现分化为未成熟的mo-DCs(图1)。结果表明,在形态学(图1A)和表型(图1B)上,分离的单核细胞分化为未成熟的mo-DC。此外,在整个分化过程中,mo-DC失去了CD14标志物的表达,并获得了CD1a和MHC-II的表达(图1B),这是抗原呈递给T细胞所必需的。
这种将单核细胞分离和分化为mo-DC是该协议的局限性。分离过程是一个敏感步骤,必须谨慎而迅速地执行以避免细胞死亡,并且每次需要mo-DC进行新实验时也必须完成此步骤。分化过程需要 5-6 天,这给采用这种方法进行高通量分析带来了困难。尽管如此,分离方法和使用细胞因子区分mo-DCs对于 在体外 产生大量功能性mo-DCs用于实验目的非常有用。在该方案中产生的mo-DC能够进行唾液酸酶处理,流式细胞术,ELISA,共聚焦显微镜等,从而强调了该方法30的重要性和有用性。
未成熟的mo-DCs和唾液酸酶治疗
唾液酸酶在唾液酸化调节中是必不可少的,负责从细胞表面聚糖中去除唾液酸。在 mo-DC 中,唾液酸酶去除唾液酸导致这些细胞成熟,从而增加抗原交叉呈递和随后的 T 细胞活化和抗肿瘤活性30。
与成熟的 mo-DC 31,43 相比,未成熟的人 mo-DC 显示出高含量的细胞表面 α(2,6)- 和 α(2,3) 连接的唾液酸27。此外,通过用唾液酸酶处理 mo-DC 去除唾液酸可改善 DC 的成熟 28,30,31。为本实验选择的唾液酸酶来自产气荚膜梭菌。 尽管如此,其他生物体也会产生唾液酸酶,例如细菌肺炎链球菌、霍乱弧菌或鼠伤寒沙门氏菌44、水蛭 Macrobdella decora45,甚至智人46,这些生物体的唾液酸酶也被用于实验。然而,每种唾液酸酶具有不同的底物特异性。此外,使用唾液酸酶可能有其局限性;例如,在治疗过程中操纵mo-DCs可以进一步刺激这些细胞。此外,唾液酸酶的量和孵育时间必须根据所使用的细胞类型及其唾液酸组成进行优化。唾液酸的去除不是永久性的效果,而是一种瞬时现象,因为细胞会恢复其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含量。除唾液酸酶外,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减少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分子,例如使用唾液酸转移酶抑制剂、唾液酸转移酶基因的基因敲除或使用唾液酸模拟物对唾液酸进行代谢阻断47,48,49。尽管如此,这些方法可能对细胞产生不同的影响,除了脱唾液化外,还必须考虑细胞活力。唾液酸酶处理是一种实用的方法,可在保持细胞活力的同时有效和瞬时去除细胞表面唾液酸。
在这项工作中,将唾液酸酶以500 mU/5 x 106个细胞/mL的浓度添加到未成熟的mo-DC中,并将细胞在37°C下孵育60分钟。使用不含血清的 RPMI-1640 进行治疗,以保持细胞活力并避免血清中存在的唾液酸化分子之间的任何相互作用30。唾液酸酶处理可以使用RPMI以外的其他缓冲液进行,例如50mM乙酸钠,pH 5.1(在Perfingens唾液酸梭菌的情况下)或PBS50,51,52。尽管如此,RPMI-1640 是 DC 最常见的培养基,因为它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恒定的实验条件,避免诱导成熟,并减少唾液酸酶缓冲液或 PBS53、54、55、56 可能引起的任何应激。与唾液酸酶孵育后,用补充血清的培养基彻底洗涤细胞以保证酶反应停止至关重要。血清中唾液酸化分子的存在将作为唾液酸酶的底物竞争,从而确保快速停止反应。
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共聚焦显微镜表征表面标记物
为了测定唾液酸谱,在方案第3节中,我们利用凝集素染色,然后进行流式细胞术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对于细胞染色程序,在这两种情况下,凝集素浓度和孵育条件都进行了优化,以避免细胞凝集和死亡。在含有至少2%FBS或BSA的缓冲液中在4°C下进行孵育至关重要,以避免凝集素的非特异性结合。在该协议中,使用含有10%FBS的RPMI-1640来维持恒定的实验条件并避免细胞应激。关于共聚焦显微镜,染色前固定细胞对于保持形态、防止自溶和保持抗原性至关重要。
通过流式细胞术对mo-DC表型的分析表明,与MMA和SNA凝集素相比,唾液酸酶处理的mo-DCs与细胞表面结合的PNA凝集素量显着更高,在唾液酸酶处理后减少(图2A)。正如预期的那样,PNA染色增加,因为PNA识别非唾液酸化抗原,而MAA和SNA分别直接与α2,3-和α2,6-唾液酸结合30。该染色证实了使用该方案从细胞表面有效去除唾液酸。另一种可用于验证处理和分析细胞表面唾液酸含量的方法是凝集素染色,然后进行共聚焦显微镜,如图 2B所示。
除上述示例外,还存在评估和表征唾液酸含量的替代方法,例如通过蛋白质印迹法进行凝集素探测。也可以使用替代的唾液酸特异性凝集素,例如 Siglecs,这是一组对唾液酸类型和键具有明显偏好的凝集素57。除了在任一技术(流式细胞术、显微镜或蛋白质印迹)中使用凝集素外,还可以使用抗体表征唾液酸含量;例如,α2,8-唾液酸可以通过克隆 735 等抗体进行评估,克隆 735 对聚唾液酸58 具有特异性。此外,在唾液酸酶处理后,可以通过评估细胞的表型和激活 T 细胞的能力40 来测试细胞的生物学或治疗效率。事实上,如提供的示例所示,唾液酸酶处理的 mo-DC 显示出更高的成熟表型,以及抗原呈递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升高。
此外,唾液酸酶处理的mo-DC可以装载抗原并与T细胞或其他细胞共培养,然后可以研究表型、细胞因子分泌谱或其他特征。在提供的示例中,数据显示唾液酸酶处理的mo-DC可以加载肿瘤抗原,然后用于激活T细胞。事实上,由此产生的 T 细胞显示出 IFN-γ 分泌增加,这与先前关于唾液酸缺乏对提高 mo-DC 激活 T 细胞能力的影响的报道一致 27,28,29,30,31。
总之,该协议显示了一种可行的,可行和实用的方法,通过用唾液酸酶处理产生用于唾液酸含量操纵的mo-DC。该协议提出了一种可以用于不同目的和应用的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在理解唾液酸在免疫细胞成熟和反应中的作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还可以用作免疫调节工具。
The authors have nothing to disclose.
作者感谢欧盟委员会 GLYCOTwinning GA 101079417 和 EJPRD/0001/2020 EU 825575 的资助;葡萄牙科学和技术基金会 (FCT),根据 FCT 2022.04607.PTDC、UIDP/04378/2020、UIDB/04378/2020 (UCIBIO) 和 LA/P/0140/2020 (i4HB) 赠款。FCT-新星。和 Stemmatters 还由 Fundo Europeu de Desenvolvimento Regional (FEDER) 通过 Programa Operacional Regional do Norte (Norte 2020) 为 SI I&DT DCMatters 项目 (NORTE-01-0247-FEDER-047212)。我们承认 FCT-NOVA 和 GLYCOVID NOVA Saude 的 Biolabs 设施。
15 mL conical tube | AstiK’s | CTGP-E15-050 | Obtaining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Treatment of Cells with Sialidase |
24-well plate | Greiner Bio-one | 662 160 | Obtaining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Treatment of Cells with Sialidase |
50 mL conical tube | AstiK’s | CTGP-E50-050 | Obtaining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
7-Aminoactinomycin D (7-AAD) | BioLegend | 420404 | Obtaining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
Annexin V | Immunotools | 31490013 | Obtaining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
Attune Acoustic Focusing Flow Cytometer |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 Determination of Sialic Acid Profile; Maturation Profiling of mo-DCs | |
BSA | Sigma – Aldrich | A3294-100G | Obtaining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Determination of Sialic Acid Profile |
CD14 (Monoclonal TÜK4) | Miltenyi Biotec | 130-080-701 | Obtaining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
CD80 | Immunotools | 21270803 | Maturation Profiling of mo-DCs |
CD86 | Immunotools | 21480863 | Maturation Profiling of mo-DCs |
Cell counting slides and trypan blue | EVE | EVS-050 | Obtaining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
Centrifuge | Eppendorf | 5430 R | Obtaining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Treatment of Cells with Sialidase; Determination of Sialic Acid Profile; Maturation Profiling of mo-DCs |
Density gradient medium (Histopaque) | Sigma – Aldrich | 10771-100ML | Obtaining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
EDTA | Gibco, ThermoFisher | 15400054 | Obtaining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
Elisa kit (IFN-γ) | Immunotools | 31673539 | Maturation Profiling of mo-DCs |
EVE automated cell count | NanoEntek | 10027-452 | Obtaining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
Fetal bovine serum (FBS) | Gibco | 10500064 | Obtaining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Treatment of Cells with Sialidase; Determination of Sialic Acid Profile |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M-CSF) | Miltenyi Biotec | 130-093-864 | Obtaining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
Human CD14 microbeads (Immunomagnetic beads) | Miltenyi Biotec | 130-050-201 | Obtaining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
Interleukin (IL)-1β | Sigma – Aldrich | I9401 | Obtaining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
Interleukin (IL)-4 | Miltenyi Biotec | 130-093-919 | Obtaining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
Interleukin (IL)-6 | Sigma – Aldrich | SRP3096 | Obtaining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
L-glutamine | Gibco | A2916801 | Obtaining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
LS column and plunger | Miltenyi Biotec | 130-042-401 | Obtaining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
Maackia amurensis (MAA) lectin (MAA lectin – Biotinylated) | Vector labs | B-1265-1 | Determination of Sialic Acid Profile |
MHC-I (HLA-ABC) | Immunotools | 21159033 | Maturation Profiling of mo-DCs |
MHC-II (HLA-DR) | Immunostep | HLADRA-100T | Maturation Profiling of mo-DCs |
Microtubes | AstiK’s | PCRP-E015-500 | Obtaining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Treatment of Cells with Sialidase; Determination of Sialic Acid Profile; Maturation Profiling of mo-DCs |
Neuraminidase (Sialidase) | Roche | 11585886001 | Treatment of Cells with Sialidase |
Non-essential amino acids (NEAA) | Gibco | 11140-050 | Obtaining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
Paraformaldehyde (PFA 2%) | Polysciences Europe | 25085-1 | Determination of Sialic Acid Profile; Maturation Profiling of mo-DCs |
Paraformaldehyde (PFA 4%) | Biotium | 22023 | Determination of Sialic Acid Profile |
Pasteur pipettes | Labbox | PIPP-003-500 | Obtaining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
Peanut (Arachis hypogaea) Agglutinin (PNA) lectin (PNA lectin – FITC) | Vector labs | FL-1071 | Determination of Sialic Acid Profile |
Penicillin/streptomycin | Gibco | 15140163 | Obtaining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
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 | NZYTech | MB18201 | Obtaining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Treatment of Cells with Sialidase; Determination of Sialic Acid Profile; Maturation Profiling of mo-DCs |
Prostaglandin E2 (PGE2) | Sigma – Aldrich | P0409 | Obtaining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
RBC lysis buffer | BioLegend | 420302 | Obtaining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
RPMI-1640 medium (containing 11.1 mM glucose) | Gibco | 31870074 | Obtaining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Treatment of Cells with Sialidase; Determination of Sialic Acid Profile |
Sambucus nigra lectin (SNA lectin – Biotinylated) | Vector labs | B-1305-2 | Determination of Sialic Acid Profile |
Sambucus nigra lectin (SNA lectin – FITC) | Vector labs | FL-1301-2 | Determination of Sialic Acid Profile |
Sodium pyruvate | Thermofisher | 11360-070 | Obtaining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
SpectroMax190 | Molecular Devices | Maturation Profiling of mo-DCs | |
Streptavidin-PE | BioLegend | 405203 | Determination of Sialic Acid Profile; Maturation Profiling of mo-DCs |
Tetramethylbenzidine (TMB) | Sigma – Aldrich | T0440 | Maturation Profiling of mo-DCs |
Tumou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 Sigma – Aldrich | H8916 | Obtaining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
Zeiss LSM710 confocal microscope | Zeiss | Determination of Sialic Acid Profile |